面向未来的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
郭爱煌,宋春林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摘 要: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对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成为高校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培养,需要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同样也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面向未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与通信业成为发展潜力最大、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最广泛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行业之一;信息与通信技术在驱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将起战略重要性与核心作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从应用上看,在信息全球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改善就业、信息安全、消除贫困等诸多方面已愈来愈体现出信息与通信技术重要价值与作用;从技术发展看,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第二代移动通信(2G)、3G、4G、5G等不断发展;其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化、学科交叉、各行业深入。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对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的卓越人才,成为高校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结合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实践,对面向未来的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2 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定位
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基于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框架和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围绕“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
关于“卓越”和“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的共同认识是: “卓越”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同济精神是同舟共济、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济人的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不仅要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更要掌握追求卓越的方法;追求卓越的方法就是别人不一样,永不满足,带着批判的、辩证的、创新的目光看待问题,不断改进,开创新理论、新技术;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卓越,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以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衡量标准的卓越。
基于“卓越”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才培养以“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为目标,具有社会责任、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意思、国际视野。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有:
(1)专业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即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实现专业培养标准所要采取教育学的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方法。专业培养方案要凝炼专业特色、完善课程设置、系统构架本-硕贯通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数量规划、层次规划和发展规划,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内容的系统性。
(2)实行“以通试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设计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科交叉融合等多元选课的机制和条件。
(3)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 ”,兼顾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等不同需求,专业课程中明确学分要求用于学生自主选读;组织更多优秀课程教学资源供学生灵活选择。
(4)实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将优质的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小班化”教学,探索教学名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课程多模式考核评价方式。
(5)提升国际竞争和实践创新综合能力,鼓励全外语授课,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增强实验、实习,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自主实验、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学术论文、专题公益活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教师团队、进教师科研等。
3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3.1 培养目标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电子信息类专门卓越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通信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等信号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广泛的社会责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在多媒体信息处理、宽带移动通信、感知与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成为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工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成为信息与通信领域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的综合素质;具备扎实的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知识和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实践能力。
3.2 课程设置
(1)课程分类
课程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环节等。其特色为课程内容的要求,如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全校范围选修至少8学分的课程,提高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全学院的专业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提高学生专业交叉学习的能力;实践环节包括至少2学分的创新能力拓展项目,要求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的竞赛,或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发表论文、完成SITP(创新项目)等,提高学生的技术发展认识能力。
(2)专业课核心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课核心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核心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数字语音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数字图象处理、嵌入式系统。
通信工程专业课核心课程:通信系统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通信电子线路、信息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
4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
(1)创新实验室建设
建设两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创新实验室,即TI创新实践实验室,在教师的辅导下,以TI相关设备为基础,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工具和办公条件,开展以“硬件开发和设计”为主的本科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突出 “硬件特色”;移动通信创新实验室,以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基地,在教师的辅导下,开展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为主的本科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突出“通信特色”。
(2)本科生导师制
为加强师生沟通、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的职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积极回答学生的各种疑惑,带领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实现“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竞赛获奖”、“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
(3)国(境)外交流
鼓励学生出国(境)交流,实行学分互换和互认。
(4)教授上课
考核中规定教授至少上一门本科生的课,不能用毕业设计、讲座等替代。
(5)科研项目为教学服务
通过导师制,让高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工作,提前开始毕业设计,让科研项目为教学服务。
(6)开放课程
开设信息与通信新技术课程,每周两节课,邀请高校知名教授和企业技术工程师进行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新发展、信息技术、新应用等讲座;进行“小班化”教学课,小班讨论课,视频教学课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实现课程多模式考核评价方式。
(7)卓越教学团队与卓越课程建设
设置专业课核心课程后,建设专业课程卓越教学团队,每专业至少一个卓越教学团队,卓越教学团队包含至少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
(8)协同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利用同济的传统学科优势,以电子信息作为工具进行学科交叉协同、产学研协同和国际化协同,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束语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如何适应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培养卓越人才,不仅需要明确“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在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学科交叉、前沿课程、开放课程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直觉、提升学生的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竞争能力等,需要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评价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